首页 氯化氢 正文

氯化氢偏高-氯化氢正常值

氯化氢 2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氯化氢偏高,以及氯化氢正常值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文章信息一览:

吸水的Na2CO3标定盐酸,将使HCL的浓度将偏高,为什么?

1、根据滴定原理得表达式:c(HCl)=2c(Na2CO3)XV(Na2CO3)/V(HCl),现在碳酸钠吸水,所称量的碳酸钠含水导致碳酸钠的真实质量减小,实际浓度减小,消耗体积增大,即V(Na2CO3偏大,导致c(HCl)偏高。

2、会使标定结果偏高。因为碳酸钠含有水份,实际重量就偏低,滴定结束时盐酸的量就偏少,所以结果计算得出的盐酸浓度偏高。

氯化氢偏高-氯化氢正常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碳酸钠基准物吸湿后纯度降低,相对于没有吸湿的碳酸钠同样的样品会消耗更多的量,但是换算的时候依然按照没吸湿前的标准进行,由此导致结果偏高。浓盐酸有挥发性,因此标准溶液用间接方法配制,配好的溶液只是近似浓度,准确的HCl浓度需用基准物质进行标定。

4、结果偏高。因为,把吸收的水分也算在碳酸钠的质量中,这样情况下在进行滴定时消耗的碳酸钠的量增加了,所以得出的盐酸的浓度就比真实的结果高了。

5、偏高。有部分NaHCO3残余,即需要偏多质量的碳酸钠来标定HCl,所以偏高 有影响。部分Na2CO3分解为Na2O后,去滴定时所需量变少,即滴定所得的HCl浓度比实际的低 风化即失水,标定NaOH时用量变少,结果偏低 滴定HCl时用甲基橙变色无影响,因为最终滴定至酸性,CO2全跑出。

氯化氢偏高-氯化氢正常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6、碳酸钠吸湿后晶体内水分增加,一定质量的碳酸钠中实际含有的碳酸钠的质量下降,用碳酸钠滴定盐酸的过程是用碳酸钠溶液作为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来确定盐酸的浓度。

为什么NaOH标准溶液不能用来标定HCl?

1、配置标准溶液需要满足溶液浓度和溶液体积的精确要求,而酸碱反应的反应进程是难以控制的,容易产生过量的氯离子或钠离子,导致溶液浓度不准确。此外,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容易造成溶液温度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溶液浓度的准确性。因此,不能使用盐酸和氢氧化钠配置标准溶液。

2、HCl是气体,难以准确称量;市售盐酸浓度不确定,且易挥发;(2)NaOH固体极易潮解,称量过程中迅速吸水,而且它还吸收CO2 变质,同样难以准确称量。

3、标定盐酸浓度碳酸钠溶液、强碱溶液都可以。盐酸溶液需要标定是因为盐酸有挥发性。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标定是氢氧化钠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部分变质。

若所称取的Na2CO3不纯,测得盐酸的浓度就不准确。现设盐酸的准确浓度为c...

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84g 1mol 即1mol HCl和84克NaHCO3完全反应, 如有NaHCO3杂质, 则使所需的HCl偏少,结果偏高(为了方便理解,可以举个极端例子。

若Na2CO3不纯,即含有杂质,若所含杂质与盐酸不反应,即说明消耗的盐酸体积V(HCl)会偏小,则计算的c(HCl)就偏大。若含有的杂质也可以与盐酸反应,并且在等质量的时候消耗盐酸更多,如含有NaOH,那么会导致测得的V(HCl)偏大,则计算的c(HCl)就偏小了。

答案C1C2 C1C2 C1C2 根据如下反应关系判断:C(待测)=C(标准)*V(标准)/V(待测)C(标准):已知,直接代入计算 V(标准):通过实验测得 V(待测):通常是固定体积(已知)当碳酸钠中含有碳酸氢钠时,实验时加入V(标准)增多,C(待测)增大,即C2增大。

若所称取的Na2CO3不纯,则测得盐酸的浓度就不准确。现设盐酸的准确浓度为C1 mol/L,用不纯的Na2CO3标定而测得盐酸浓度为C2 mol/L。在下述情况下,C1与C2的关系是(填“”或“”或“=”): ①当Na2CO3中含有NaHCO3时,则C1 C2。 ②当Na2CO3中含有NaOH时,则C1 C2。

在分析天平上用差减法准确称取无水碳酸钠约0.20克三份,直接倒入250mL的三角瓶中, 加入约 30mL 蒸馏水,溶解后加1滴甲基橙指示剂。用 0.1mol/L 的 HCl 溶液滴定至由***变为橙色,记录所耗HCl溶液的体积,HCl 溶液浓度按下式计算。

若mg Na2CO3中混有NaHCO3杂质,此时测得的盐酸的物质的量的浓度C5比C1___(大、小、相等)。 .有一种碳酸钠固体样品中混有少量氢氧化钠和硫酸钠,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其中含有这两种物质,写出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关于氯化氢偏高,以及氯化氢正常值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