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氯化氢 正文

氨气与氯化氢的实验现象-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

氯化氢 9

文章阐述了关于氨气与氯化氢的实验现象,以及氨气氯化氢反应的实验的信息,欢迎批评指正。

文章信息一览:

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相遇时,因相互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看到白烟。题目...

您好,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D 注意看题中这句话“今将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同时置于一根120cm长的玻璃管两端,过一会发现在距开始放氯化氢气体的一端约47cm处产生自烟.”也就是距离氯化氢更近一些,也就是氨气运动的速度更快一些。

常温下氯化氢(HCl)气体与氨气(NH3)混合,可观察刭有白烟生成。 (1)已知白烟为氯化铵固体小颗粒,且该反应为化合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NH3+HCl=NH4Cl__。 (2)打开盛有浓氨水的集气瓶,在周围可以闻到***性气味,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现 象。___分子在运动___。

氨气与氯化氢的实验现象-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为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的氯化铵是固体,所以会产生白烟。氯化铵呈白色或略带***的方形或八面体小结晶,有粉状和粒状两种剂型。

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的实验过程

1、氨遇到氯化氢时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即形成“白烟”,这个过程是,NH3+HCl=NH4Cl,化合反应;NH4Cl加热=NH3+HCl,分解反应。这是2个过程,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反应类型就是其中的一个过程,而且分解时需要加热,反应条件不一样,不是可逆反应。

2、这是因为氯化氨加热不稳定,容易分解,产生了氨气和氯化氢,这两者在加热的条件下都容易挥发变成气体。但是随着温度下降,两股气体在试管口相遇,又重新反应,生成了氯化氨固体,所以变成了白烟。

氨气与氯化氢的实验现象-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反应现象:生成大量的白烟。(此处白烟是氯化铵固体小颗粒)。

4、氨气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3Cl2=N2+6HCl 氨气与氯气反应介绍 氨气再与氯气发生反应时会生成氮气和氯化氢气体。氯气如果过量,不会继续参加反应而形成新的物质。但是氨气如果过量的话,就会继续和生成物发生。反应即和氯化氢发生反应。因此来说,如果我们用氯气与氨气反应得到的氯化物的话。

NH3与HCI反应的化学式与现象

方程:NH3+HCl==NH4Cl 原因:氨气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HCl反应,生成氯化铵。由于氯化铵晶体为白色,所以产生的烟也是白色。化学中的烟是指微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空气中。雾是指微小的液滴分散在空气中。氯化铵是固体,所以实验现象是白烟,而不是白雾。

NH3 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化学方程式:NH3+HCl =NH4Cl。分析:氨气,无机化合物,常温下为气体,无色有***性恶臭的气味,易溶于水,氨溶于水时,氨分子跟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一水合氨能小部分电离成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氨水显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g) + HCl(g) == NH4Cl(s)。现象:冒白烟(氯化铵颗粒)。以下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NH4Cl(s):-314kJ/mol NH3(g): -49kJ/mol Cl2(g): 0 (单质)故反应的ΔH=-265kJ/mol,反应放热。

氨气可以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NH3+HCl==NH4Cl。氨气和氯化氢气体都是无色有***性气味的气体,具有挥发性,但由于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更小,所以挥发速度更快。反应现象:生成大量的白烟。(此处白烟是氯化铵固体小颗粒)。

NH3+HCl=NH4Cl,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靠近时可看到白烟,即生成的NH4Cl小颗粒漂浮在空气中。也可以分别用集气瓶装满两种气体后,将集气瓶嘴对嘴一上一下放置,抽去中间隔着的玻璃片,即可看到相遇的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白烟。

氨气与氯化氢接触现象

您好,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D 注意看题中这句话“今将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同时置于一根120cm长的玻璃管两端,过一会发现在距开始放氯化氢气体的一端约47cm处产生自烟.”也就是距离氯化氢更近一些,也就是氨气运动的速度更快一些。

两酸遇氨冒白烟:两酸指浓盐酸和浓硝酸。意思是说浓盐酸和浓硝酸与氨相遇将产生白烟。这白烟是氨跟浓盐酸(浓硝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硝酸)化合生成的微小的氯化铵(硝酸铵)晶体。反应式为:NH3+HCI=NH4CI,NH3+HNO3=NH4NO3。

NH3+HCl=NH4Cl 白烟是无数NH4Cl固体小颗粒组成的,而白雾则是由于浓盐酸的强挥发性所致。

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NH4Cl,现象为有白烟产生。氨气和氯化氢会生成氯化铵,氯化铵是一种白色粉末或颗粒,化学式为NH4Cl,分子量为549,易溶于水,常被用作基础肥料。氨气是一种无色带***性气味的气体,化学式为NH3,分子量为17,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具有还原性。

氨水喷泉实验原理

1、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锥形瓶中,NH3极易溶于水,导致烧瓶内气体迅速减少,气压降低,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被挤入烧瓶中,形成喷泉。用热毛巾加热烧瓶,使得NH3受热膨胀,与烧杯内的水相接处,NH3极易溶于水,发生倒吸,使得水进入烧瓶中。

2、因为将滴灌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这时氨气会溶于水。所以导致内外气压不一样,于是外面的水就会流入烧瓶中。

3、nh3+h20=nh3·h2o 由于大量的氨气溶于水,造成压差,将下面的氨水吸上来,或说下面的氨水冲上去。

4、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压强差(负压),则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5、高中喷泉实验都是由于气体易溶于水,气体溶于水后气体减少,压强也减少,从而形成喷泉。如向氨气滴入少量水,溶解了较多的氨气,从而使烧瓶内气压减少,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被压烧瓶中,从而溶解更多的氨气,使压强少更多,使更多的水进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6、小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使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气压差,利用大气压将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处形成喷泉。

关于氨气与氯化氢的实验现象和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氨气与氯化氢的实验现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

扫码二维码